医学界专访 | 血液病患者规模位居上海前列,这家社会办医院如何做到的
2024-8-26医院每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180例。
从初来上海,到得到当地血液界同道的认可,王椿教授用了15年的时间。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攻方向,“艺高人胆大”的王椿,带领他的血液科团队在上海闯出了一片天。离开前,他所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量已稳居上海第一名。
2019年,办好退休手续后的王椿教授,未闲居几日,便赶赴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站——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下称“闸新医院”)。
如今,这一目标实现了吗?2024年医师节前夕,“医学界”再次来到闸新医院。
“最后防线”的底气
上海闸新医院隶属于高博医疗集团,于2019年底成立,虽然集团层面一直想将其打造成一家以血液病诊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不过,在三甲林立的上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引入王椿教授后,医院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在闸新医院血液科的100张床位全部住满后,2022年,闸新又将一个医疗组派遣至高博上海力泉医院(下称“力泉医院”)。目前,两家医院共同构成了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能住满150个病人。
“这一患者规模在全上海属于前列。”王椿表示,而完成这一目标,他和团队仅用时4年。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社会办医建立特色专科的难度很大,没有看家的本领,医院很难生存。但王椿却有着充分的底气,“别的医院不愿收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我不敢说都能治好,但至少能治好一部分”。
临床技术无疑是王椿底气的来源,闸新医院目前的血液病人主要有三类:一是移植难度大的;二是移植手术后,其他医院难以满足床位和移植后管理需求的;三是高龄移植患者。
在技术层面,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纤维化,王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在改良预处理方案后,移植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这项突破难治性血液肿瘤移植治疗技术在国内医疗机构的应用仍较少,不少病人慕名而来。
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移植则是王椿教授团队的另一技术亮点,在采用了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改良预处理方案后,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达到近70%。
此外,被国内各骨髓移植中心视为禁区的高龄患者,也是闸新医院经常面对的病人群体。“老年病患基础疾病多,涉及并发症的处理,许多医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接收,我们这里就是最后一站。”
目前,王椿教授和团队已经将成功案例“刷新”至72岁。他还分享了一组数据:国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60岁以上患者只占1%,而在我们医院,20%是60岁以上的病人。
凭着王椿教授在血液界的号召力,他所在的闸新医院逐渐积累了名气,但他本人坦言,相比患者信任度更高的公立三甲,社会办医仍要面对品牌影响力先天不足的现实。
所幸的是,得益于新媒体时代患者社群的信息传播,闸新医院的认知度逐渐打开。目前,闸新和力泉两家医院每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能达到180例。
“别人做过的事,我们就不做了”
王椿教授在新医院取得的成绩,也让很多“技术流”医生看到了职业生涯的全新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王椿,表达了走出体制试一试的想法,但王椿教授表示,想带领一家医院或科室走上正轨,要有成熟稳定的医疗团队,“单打独斗的难度比较大”。
当年追随王椿教授一同而来的医生,目前已是闸新/力泉医院各院区的负责人,临床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能独当一面。
有了中坚力量,接下来就是新鲜血液的补充,这一过程在前期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住院医师一开始招的都是硕士毕业的应届生,大部分没有规培经历,来了就先干活,但人员流动比较大,因为骨髓移植面对的大多都是疑难危重的病人,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应付不来或者不愿意上进的就主动走了。”王椿说道。
但随着病例数逐渐增多,医院名气越来越响,闸新医院在招聘方面也有了更大的筛选空间。除了技术能力、工作适应力,王椿教授格外强调医生的职业信念感,这也是当时他退休后“无缝衔接”、接受新挑战的原因。
“从我的角度来看,医生是一份需要靠成就感、信念不断激励的工作,只靠钱,确实留不住人。”
在闸新医院,医生晋升同样要面对考试答辩、院区轮转、发表临床研究论文等考验,没有达到要求的医生,可能面临淘汰。
为了提高年轻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王椿教授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病例汇报。从个案分析入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死亡的案例,都要去分析背后的因素,包括是否做移植的理由,进行手术的难度,指南和文献里有没有相关记载,类似的病例国内国外如何治疗等等。
“要将诊疗各个环节的难度讲出来,医生都要从病例中学会思考。”在王椿教授几位骨干医生的带领下, 闸新医院的人才梯队已经基本成型。
作为医生,科研工作也是必要的。王椿教授鼓励医生做有价值的临床研究,他认为,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写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多临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在诸如《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临床血液学杂志》 等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落款,慢慢出现了“上海闸新医院”的名字。
在一些血液病相关的学术会议上,王椿也在带领团队从参与者转向发起者。9月7日即将启动的“第四届上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讨会”,即是由闸新和力泉医院承办的,届时,王椿教授和团队将与血液界同行做深入讨论。
王椿教授一直强调,医生除了要了解国内外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要知晓各家单位都在做什么,“学术领域讲究首创性和独创性,别人做过的事,我们就不做了”。
做院长,很简单?
王椿教授感慨,比起三十年前,中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已是遍地开花,但不同医院的水平差异还是比较大,“血液病人其实相对有限,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医院和床位都来做血液,但老百姓还是有信息差”。
身为两家医院的医疗院长,在旁人看来,王椿教授或许压力重重,但他却说,自己的工作思路很简单,没有指标压力,不管经营的事儿,他只负责带好医疗团队,为病人治好病。“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事实证明,”以患者为中心“的办医理念让患者满意,让医生没有接诊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了良好效益。新冠疫情期间,闸新医院在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依然保持正常运营,还接过了许多转院而来的病人。即使是院感压力最大的2022年,闸新医院依然保持了26%的患者量增长。
闸新医院目前还是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病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建立了瑞金医院移植后管理病房,共同开展造血干细胞临床研究,这也给了医院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在与“医学界”的交谈过程中,王椿也并未回避医院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就血液病专科领域,闸新和力泉医院也在面临更激烈的同行竞争,“要得到更多老百姓的认可,我们还需要更努力一些。”王椿教授表示。
不可否认,对于整个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来说,王椿的名字是“金字招牌”,但医院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文化底蕴积累仍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这是所有医院的办院规律。
“什么时候病人不是来找我,而是慕医院的名而来,我就可以彻底退休了。”王椿笑着说道。
内容来源 | 医学界